No.2 鼠麴草、月桃葉,以及遲來的包仔粿
通常製作包仔粿時節在過農曆年、清明、農曆七月,現在是端午前,也是鼠麴草生長的尾聲,顯然不是一般製作包仔粿的時節。為何劉阿姨會選在這個時候做粿呢?原來是種在自家院子的月桃葉,在去年颱風被風吹到破損,颱風過後,只能將破損葉片拔除,如此一來,重新生長的葉子趕不上在清明時節製作包仔粿。原本順應時節製作的粿,在氣候異常影響之下,農家也靈活的跟著調整做粿的步調。碰巧近日友人紀媽媽家送來今年最後一批自製鼠麴草乾,自家院子的月桃葉也剛好在此時成熟可以包粿了。因為太多親朋好友思念劉阿姨做的包仔粿,阿姨二話不說,馬上備料開包!
![]() |
包粿很厚工,需要全家總動員。動作俐落的劉阿姨,常常一口氣可包上百顆包仔粿。 |
![]() |
劉阿姨自家院子種植的月桃 |
材料:
1.八斤圓糯米+兩斤長糯米,製作粿皮,加入鼠麴草
2.準備月桃葉,削掉背面葉梗,煮過讓葉片軟化
3.內餡:隨意,劉阿姨的做法是下列a.b兩款。
a.鹹菜、花生粉、碎肉、香菇、蝦米、豬油、油蔥酥、醬油、胡椒、蘿蔔乾
b.粉鳥豆、薑、芹菜 、碎肉、香菇、蝦米、豬油、油蔥酥、醬油、胡椒、蘿蔔乾
4.內餡打碎後,包入粿皮,沾點花生油,取兩片葉子包裹並綁好
5.下鍋蒸(中小火),放電鍋蒸的話,可放支筷子在鍋蓋下,蒸40分鐘。
粿皮做法(粿粹):
1.
八斤圓糯米+兩斤長糯米
2.
浸水泡軟一夜
3.
用磨米機磨成漿,並且壓乾
4.
鼠麴草乾+糖下去煮開(不要加水)
5.
拿一塊壓乾的粿粹去煮,為了要有黏感
6.
3+4+5下去揉成粿皮
月桃
![]() |
月桃整株都可使用,是年節製粿不可或缺的植物,在許多農家院子與野地都很常見。 |
![]() |
月桃葉包粿,需先削掉背後的葉梗。 |
![]() |
接著用沸水煮過軟化後使用 |
![]() |
整顆包仔粿的包材取於自然,利用月桃葉的莖,削成好幾條細繩,即可用來做包仔粿的綁繩,非常強韌。 沒有月桃莖的話,也可用稻草取代綁繩。 |
鼠麴草
![]() |
鄉間常見的野生鼠麴草,民間俗稱刺殼,每年過年前後開始生長,一直到四、五月清明時節前後,鼠麴草盛開,種籽落地,待明天冬末初春再度生長。 |
![]() |
紀媽媽製作鼠麴草乾,將整株拔起來,去掉根莖,留下嫩葉與花。 |
![]() |
殺青後曬乾的鼠麴草,可存放許久,供一整年年節製粿使用。 |
![]() |
新鮮的鼠麴草乾,做成的粿皮顏色較亮。 |
相較於使用新鮮未殺青曬乾的鼠麴草直接做粿,未經日曬過的鼠麴草乾比較有葉菜的青澀味,經過日曬的鼠麴草乾有著柔和的香氣。鼠麴草乾放的多,粿皮口感較Q彈。使用糯米做的粿,比較難消化,混入鼠麴草乾的粿,讓容易有消化不良問題的人也可接受。
包法
![]() |
餡料:碎肉、香菇、蝦米、鹹菜、花生粉、豬油、油蔥酥、醬油、胡椒、蘿蔔乾打碎混和 , 或是將以上的鹹菜花生粉,改成粉鳥豆、薑、芹菜 |
![]() |
劉阿姨用熟練的手法,把粿糰搓圓之後壓扁,包入餡料。 |
![]() |
粿皮沾點花生油,取兩片月桃葉交疊,順勢壓出摺子,彷彿就像在包裝禮物一樣精心。 |
![]() |
最外層用月桃莖作成的繩子綁起來就完成了。 |
![]() |
劉阿姨作的包仔粿,出於體貼,刻意包的比較小顆,方便當點心食用,對小朋友來說份量也剛好。 |
包到快接近尾聲的時候,數了一下,少了幾片月桃葉。不夠的葉子馬上去後院鄰居家拔,卻驚動了鄰居家養的狗,接下來就在狗的吠叫騷動中完成了包粿。
算了一算,這一天包了一百多顆,劉阿姨開始算要送給親朋好友的數量,還說過年時,包了好幾百顆,要分送給親朋好友,甚至有高雄的親戚說要帶去中國,解一解思鄉之情。
![]() |
包完的粿分批次進電鍋蒸40分鐘,在鍋蓋邊放根筷子,可以避免溫度太高,粿皮從葉片隙縫跑出來,不好看也不方便吃。 |
混合鼠麴草、月桃葉、糯米與餡料的香氣,Q彈緊實的口感更是帶出米食料理最獨特的面貌,內餡粉鳥豆、薑、芹菜的搭配更是一絕,一顆小小的包仔粿,從裡到外,味道、香氣、口感的層層堆疊,再加上濃濃的人情味,收到這樣的小禮物有著難以言喻的滿足感。劉阿姨 做好的粿分送給許多親友,今年的包仔粿雖然跟不上時節,但互相照料的暖暖人情依舊在。
由於磨米漿費時費工,需要機器代勞,且粿皮製作工序繁複,現在大多是請溪州街上代客磨米漿做粿粹的店家來製作。然而店家老闆過幾年可能會退休,兒女也沒意願接手,屆時傳統的溪州包仔粿可能就比較難吃到了。
這種古早味食譜和做法非常難找,非常謝謝你的詳細紀錄和分享
回覆刪除